更新时间:2024-10-23 15:21
朋克往往指那些无目的生活的人、污物、废物、垃圾、陈腐和一切平庸无价值的东西,朋克摇滚自然也不会讨人喜欢。从音乐上看,朋克摇滚混乱、无序、粗野、原始。它是冲着否定 摇滚乐来的。一切摇滚的东西它都要否定、反叛在朋克摇滚乐手眼中,唱片工业就是一个大骗局。
70年代商业化音乐的泛滥(最明显的例子是迪斯科音乐兴起)使青少年对流行音乐产生厌 烦情绪。他们想听的音乐听不到,不想听的音乐随处可闻;另一方面,失业和经济危机是英国70年代中后期 最头疼的问题,这使大批青少年对统治阶层产生了怀疑,对资本主义怀疑,使他们有可能用一种方式把不满发泄出来。
60年代的摇滚乐从某种意义上讲反商业、反资本主义、激进或纯粹为娱乐业服务都是很自然的,它反对旧的传统、旧的价值观念,并创造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。但70年代的朋克运动却只有破坏没有建设。随着朋克摇滚成了唱片公司目录单上的一个品种之后,朋克摇滚也就成了唱片商投机的目标了。
其实摇滚乐就是这样,一种音乐在没有受到商业控制时是最真实最原汁原味的,一旦它变成商业润滑剂之后就沦为一处 毫无特色的商品了。短短两三年,朋克的棱角就被磨掉,朋克摇滚仅仅是摇滚乐中的一种调料了,朋克摇滚由最初的反商业、反流行的形象蜕变成一种时髦流行乐
年 代 的 朋 克 神 话
60年代末期Beatles乐队冲击美国后,美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车库乐(the Garage Music)的摇滚乐,可以认为是 朋克摇滚的雏型,这其中较著名的乐队有MC5、the Stooges、Shadows Of Knight和the Velvet Underground等。这些乐队大多桀骜不驯、盛气凌人,但却很少在商业上取得成功。
以MC5为例,领队John Sinclair是当时美国“白豹党”的成员,著名的《白豹党人之立场》中曾断章取义地引用毛泽东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中的文字。Sinclair曾断然宣告:“在地球之上,我们必须为人们创造出一个乐园。在那儿人人都平等而快乐,我们不达到这个目标就决不罢休。”然而,MC5的摇滚乐只是昙花一现。他们只有一张专辑进入排行榜。与他们在全世界鼓动革命的初衷相去甚远,不久,MC5就变成了具有早期朴素重金气质的乐队。
进入70年代后,纽约出现了一个名为CBGB的音乐俱乐部,许多早期的朋克乐队都是它的成员,如the Ramones、Talking Heads、Television、the Voidoids、Blondie、the Dictators等。这个俱乐部使朋克乐开始对外界产生影响。如果这些乐队当时一直仅仅停留在酒吧中演出的话,那么他们至今仍是伟大的;但如果真是这样,朋克对这个世界就无足轻重了。
Television是CBGB的第一支乐队,由4名成员组成:吉他手兼主唱Tom Verlaine、吉他手Richard Lloyd、鼓手Billy Ficca及贝司手Richard Hell。1974年,电子音乐大师BrianEno曾为Television制作过一盘demo带,但乐队很不满意,所以最终没有录成专辑。1975年,他们推出第一首单曲“小乔尼的珠宝”(Little Johnny Jewel),不 久后乐队就加入了CBGB。1977年,Television在Malcolm McLaren的帮助上来到英国演出。Television是第一支 朋克乐队,它对以后的the Sex Pistols、the Clash及那些在英国利物浦组成的乐队。如Echo and Bunnymen和 Teardrop Explodes等都有很大影响。
音乐界所承认与接受的第一张朋克专辑是1975年Patti Smith推出的《马》(Horses)。当Smith在《马》第一首歌中开口唱道:“有人害死耶稣,这不是我的错”时,摇滚乐的大门敝开了。朋克的前景果然开阔,在演唱会上的舞台上,Smith俨然是一位未卜先知的预言女神。
尽管朋克从灵歌、雷吉和别的非洲音乐中汲取了精华,但它最先是生活在郊区的白人青年唱的歌,是最白人化的摇滚乐,朋克对历史的敏感程度超过了以前任何一种音乐,它注定不会只停留在地下,而是会征服整个世界。
英国朋克的出现意味着朋克大震荡的年代终于来临。70年代的英国摇滚走上了哗众取宠的道路。the DoobieBrother的歌使英国年轻人感到厌倦。而曲高和寡的Pink Floyd和Queen更使他们想找回60年代的感觉。70年代后半期是英国的绝望年月。1977年,英国18岁男青年的失业率达28.6%,女青年达29.6%,通货膨胀率高达10%以上。罢工浪潮席卷全国,绝望的工人子弟和移民后代因处境最为艰难,与警察陷入了内战似的争斗对抗之中。在这种情况下,朋克这头长角的怪兽终于在英国诞生,对着这个世界发出了第一声咆哮。
提到英国朋克,就不能不谈到有“英国朋克之父”之称的Malcolm McLaren。在1974年,伦敦的切尔西区城成立了一家专卖50年代服装的名为“摇起来”的商店,店主就是Malcolm McLaren。同年,美国前朋克乐队the NewYork Dolls来到英国却未造成我大影响。McLaren却对他们一见钟情,并在自荐成为其经纪人后随同他们飞去了纽约。在the New York Dolls于1975年夭亡之后,McLaren回到伦敦,将商店更名为“性”,与著名前卫服装设计师Vivienne Westwood携手,请她专门设计各式朋克服装的时候,一时生意火爆之极。于是他干脆出头挑选了几位“朋克”哥们,组成了后来天下驰名的the Sex Pistols乐队。他挑出的主唱是John Lydon。原因是这位年轻人最爱到店里溜达,常常发出像弱智儿一样的尖叫,并喜欢惹事生非。The Sex Pistols的另3名成员分别是Glen Matlock、Paul Cook和Steve Jones。
1975年11月6日
英国伦敦圣马丁艺术学校外,聚集了一群装扮奇特的年轻人,他们穿着早已过时的破烂不堪的衣服;两边头发剃光,中间的头发染成五颜六色,像鸡冠一样竖起;脸上涂满各种油彩;脖子上挂着粗铁链。原来,the Sex Pistols乐队正在这里举行首场演唱会,这些“朋克”装扮的青年是专程赶来观看的。但连艺校的教师们也感到惊奇的是the Sex Pistols根本不像是在唱歌,倒像是野兽在咆哮,因为满口坏牙而被称为“坏牙Johnny”的Lydon在台上傲慢而狂妄地咒骂一气并乱吐唾沫,还胡乱拿起东西在脸上刮来刮去,甚至冲着观众大叫“我恨你”,艺校的一位交际秘书忍无可忍,在他们唱到第5首歌时拉下了电闸。
1976年9月21日
the Sex Pistols与the Clash等乐队一同在伦敦牛津街的“100俱乐部”举行第一个朋克音乐节。一时间,数百朋克青年在演唱会之前便堵塞了那条有名的商业街,他们色彩纷呈,争奇斗艳的化装、发型和全身披挂的破布、内衣、链条、刀片、狗项圈之类饰物让路人目瞪口呆,而他们正是利用这种难得的露脸机会达到了激怒社会的效果,这次音乐节过后,the Sex Pistols也被报界称为“有史以来最粗鄙和毫无音乐性可言”的乐队。
1976年
The Sex Pistols发行了第1张单曲“英国无政府主义”(Anarchy In The U.K.)。1977年5月27日,乐队推出第1张,也是唯一的一张录音室专辑《Never Mind The Bollock,Here's Sex Pistols》(专辑名来源于McLaren在纽约街头看见的一件亮黄色T恤上的一行字。)同年又推出单曲“神佑女王”(God Save The Queen)。专辑的封套上,英国女王的双眼和嘴分别被“God Save The Queen”和“Sex Pistols”字条封住。Lydon在歌中肆无忌惮地诅骂:“神佑女王/你们也没有未来。”具有讽刺意义的是,当英国举国上下庆祝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登基25周年之时,the Sex Pistols的这张专辑竟然也同时在BBC电台上升到了冠军,与喜庆的气氛大唱对台戏。这后乐队便被赶出了英国,但这支在英国红极一时的乐队没有受到美国人的欢迎,心灰意冷的Lydon及时地解散了the Sex Pistols,为这支朋克乐队留下了一个好名声。
另外一支在英国朋克乐坛占有重要地位的乐队是the Clash乐队,该乐队的风格直接受到Patti Smith、the NewYork Dolls、the Stooges、MC5和the Ramones的影响。乐队组建于1976年,由Mick Jones任吉他手,Joe Strummer任主唱,Paul Simonon任贝司手。Topper Headon任鼓手。刚组队时,他们每周都在英国著名音乐周报《Melody Maker》上登一则广告,希望有更多的朋克音乐迷与他们联系。乐队的经纪人是McLaren的密友Bernnie Rhodes。
起先,乐队与Guy Stevens一起做了一些小样带,但一直没有推出。1976年年中,他们与CBS唱片公司签订了10万英镑的合同,录制并推出第一张专辑《Clash》。此时,牙买加的雷吉乐进入英国歌坛。Led Zeppelin、Eric Clapton、Steve Wonder、the Eagles、Police等歌手与乐队纷起仿效,the Clash也不例外。后来,the Clash成为第一支到牙买加演出的朋克乐队。由于他们装扮奇特,当地人戏称他们为“火星人”。1978年,乐队推 出专辑《给他们足够的绳子》(Give' Em Enough Rope),由美国人监制,在美国出版,70年代末,他们又推出专辑《伦敦在召唤》(London Calling),并获得了成功。
1980年
新浪潮音乐忽然席卷了从欧洲到太平洋沿岸的所有大城市。为保住自己并获取商业上的成功,Blondie、Talking Heads、the Pretenders、Patti Smith等乐队和the Clash等都纷纷登上电台,并售出大量唱片。然后,最奇怪的事发生了,这些乐队中的大部分在短时间内突然纷纷宣告解散。
70年代
朋克是一幕神话剧,虽然昙花一现,但却灿烂夺目,其实任何一种摇滚乐都是这样,在没有受到商业腐蚀之前,它是原汁原味的,一旦成为商业与唱片工业的投机目标,它就会因违背初衷而凋谢。
::::::闪烁在地下的鬼火——80年的地下朋克乐::::::
80年代初期
朋克乐是真正的地下音乐,朋克本身注定将经历这个阶段。
朋克在地下散发出死亡的气息,芸芸众生不会去多看它一眼,当然更不会出钱买它。娱乐业也完 全抛弃了原先的含蓄,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像Loverboy和Quarterflash这类乡花枕头般的乐队之 上。
80年代早期
西海岸朋克乐诞生之后,在南加州出现了一支名为Minutemen的朋克乐队。由吉他 手D.Boon、贝司手Mike Watt和鼓手George Hurley组成。他们与由Black Flag吉他手Greg Ginn 创办的独立唱片公司SST签约。与起源于的朋克的硬核(Hardcore)音乐相比,Minutemen的音乐更为地域化。SST旗下的乐队大多只有贝司、鼓和吉他,但各自演绎主式不同,其中Minutemen是比较注重旋律性的一支乐队。但在1985年的圣诞之夜,Minutemen因D.Boon死于车祸而突然解体。
当时在美国喜欢朋克乐的人并不多数中学里没有喜欢朋克的人,除南加州外,每所中学里最多只有3、4个朋克乐迷。家长与教师不时警告这些“行尸走肉”们,给他们进行整套的心理测试与心理治疗。这些孩子通常具备很高的智商,极富创造力,但在学习上却存在着障碍,如多动症、诵读困难等。他们经常自己用药物治疗。他们彼此仇视就像他们仇视整个世界,他们不停地相互指责对方是伪装者、赶时髦的人。
其实,把亚文化群分开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做法。如果只有通过吸毒过量致死来证明自己不会是个伪装者,那么只要活着的就是虚伪的。
1985年
一位英国记者Dave Rimmer出版了一本讨论朋克文化的书——《如果朋克从未诞生过:文化俱乐部和新的流行乐》。书中谈到一代“出道于朋克年代,汲取了它的精华,学习了它的方法,但抛弃了它的理想”的年轻人,其中就包括Boy George、Spandau Ballet、Wham!、DuranDuran和Adam Ant。
无论是追求名利还是自我毁灭,对大多数朋克乐手而言,“朋克”也就意味着“无秩序”,而后者曾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当时的报纸上。80年代美国最著名的“无秩序”是the Dead Kennedys乐队。乐队的队名就代表了他们的立场,表示了他们是一支亵渎神明的极具危险性的乐队。the Dead Kennedys带动了一大批持共和主义博爱信仰的孩子。主音歌手Jello Biafra在“NaziPunks Fuck Off”一曲表达了他的迷惘感,直到今天,他还时不时引用这首歌中的句子。到了80年代中期,the DKs在洛杉矶和旧金山能一下子召集15000名歌迷,在别的大城市也能召集几千名。这样,有许多人理解了the DKs的音乐,但仍有一些人只想和着他们的音乐节奏跳舞。于是出现了在舞厅和溜冰场里放朋克音乐的怪现象。
继the DKs后,美国又出现了Dead Cops、DOA、the False Prophets、Nausea Missing Foundation等反战、反社团、反等级制的乐队,另外还有一些吸毒的乐队,如后改名为Fugazi的Minor Threat。著名的Black Flag乐队的吉他手Greg Ginn和主音歌手Henry Rollins堪称80年代朋克乐手的楷模,这支乐队后来成为Hardcore的核心,发展了朋克乐的演奏技巧。The Bad Brains乐队将雷吉揉进了朋克。Agnostic Front、Murphy's Law和Carnivore3支乐队群起反对“和平朋克”,推崇虚无主义,吸引了很多年轻人。另外,the Jam乐队的领队Paul Weller和the Replacement乐队的主唱Paul Westerberg也对朋克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。
朋克乐的一个共同点是对重金属音乐的仇视。事实上,如果在同一场演唱会上既有朋克乐队又有重金属乐队,他们便很难相安无事。朋克乐手们只喜欢死亡金属,如Motorhead乐队。
朋克也带起了一场杂志出版界的变革。由于普通的媒介一般不介绍,也很少上电台,朋克乐队手们必须直接在俱乐部中交流。倒是在一些不起眼的小杂志上偶而会发现对朋克的激烈争论之词,其中包括《Maximum ROCK&Roll》和《Flipside》,当然这两本杂志在今天已经相当有名了。
80年代末期
朋克渐渐“销声匿迹”了,朋克精神也在青少年心目中渐渐淡忘。但是,这头摇滚怪兽并没有死亡,它在地下驰骋的这段日子反而使它的肌肉更加结实,羽毛更为丰满。总有一天,它要从地下的鬼火中跳出来,发出令世人震惊的咆哮。
1991年11月15日
Nirvana为《Nevermind》刚推出5周销量就已达50万张,并且在排行榜上势如破竹,节节上升。这种丑陋的、古怪的、喧闹的却又是坚实的朋克乐再度在音乐界爆炸,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轰动,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。但是,正由于这种被称为Grunge的音乐一开始便与商 业扯上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,它一出生便是一个不可能正常成长发育的畸形儿,并由此酝酿了一出出的心灵悲剧。
90年代
美国的失业危机重新抬头,就连大学毕业生都很难找到工作,即使有工作,也很难买到房子。于是这一代的年轻人认为自己的生活不及他们的父辈,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想念大学,认为与其拥有一份毫无意义的正式工作,还不如去自杀。这些对生活、对家庭与社会失望与 厌倦至极的年轻人聚到了一起,于是朋克乐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。
朋克从诞生起就向美国的价值观、传统的伦理道德与音乐形式发起了挑战,但如今这却导致了对什么是真正的朋克乐的无休止的争议。时代在朋克的动脉中注入了大量养料,但却引起了它静脉阻塞。80年代那些在大学广播台大放朋克乐的人已经在大唱片公司身居要职,如西雅图的KCMU大学广播台,它的DJ就包括Elektra公司副总经理Faith Henschel、Sub Pop公司的合伙人Jonathan Poneman以及Sony公司的Damon Stewart,使Grunge成为从朋克乐通向市场的一条新路。如果西雅图新朋克乐通向市场的一条新路。如果西雅图新朋克的生力军Mudhoney的第一张专辑《Superfuzz Bigmuff》没有在英国榜上停留一年之久,如果Mudhoney没有走红,也许Nirvana也没有今天的地位。80年代末期音乐界商业化泛滥,导致90年代的新生儿Grunge走向异端:工业化了的Ministry,流行化了的Nirvana和Green Day重金属化了的Soundgarden和Offspring,迷幻化了的Dinosaur Jr和Screaming Trees,还有民谣化了Beck和Mary Lou Lord无一不是朋克与商业结合的畸形儿。
Grunge的摇篮
Sub Pop唱片公司原本是Green River、Soundgarden、Nirvana、Mudhoney、Taci和Love Battery这些乐队的家,但它在3年之前破产。它的两位合伙人Pavitt和Poneman把49%的股权卖给了华纳公司,由此他们又有了19000美元的资产。 在商业与主流文化即将吞噬Nirvana时,主唱Kurt Cobain选择了自杀。在艺术与商业的矛盾中挣扎的Cobain最终未能幸存下来,却是情理中事。相信在他步入天堂之时,要比他一生中的任何时刻更深更透彻地理解朋克乐。他生前曾对记者说:“大多数新乐迷并不真正懂得地下音乐,他们喜欢Guns n'Roses,也许也听Anthrax,我不期望他们懂得我们的音乐,但我总是力图使他们理解我们。也许有一天,我能打动他们。我真的希望如此。”
1994年4月8日
Cobain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他的期望。他的心灵悲剧确实打动了无数青少年。 如今的西雅图流行起了这样一句话:有钱能使鬼推磨。甚至那些老朋克乐手也开始挣大钱了。Henry Rollins成了朋克明星、模特儿、诗人、出版商,老Henry Rollins乐队的专辑《StrangerThan Fiction》也成了金唱片。 因此,人永远不会因为喜欢某种音乐风格而去改变自己的天性与生活方式。
英国的工业革命后,它的辉煌在二战中似乎散发暗淡。整个英国经济萧条,失业率日创新高。在这样一个背景下,一团废墟中出现了当时连垃圾都不如的闪耀的文化复兴。
它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朋克复兴。
最早的朋克,完完全全是贬义词。是上流社会,或者普通人对流氓的蔑称。就像中文的“混混”“小流氓”。这并没有错,因为掀起巨浪的青年正是这样一个群体,60到70年代的英国谁也想不到这样一群“punk”竟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,甚至连这群“先祖”们也想象不到。
由于经济暗淡无光,失业率上升。整个英国死气沉沉。毒品,酒精等也烧得极旺盛。在这种情况下,社会上的青年抱着极大的不满,用赤裸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。与英国历来的绅士形象反差极大,毫无修饰,赤裸裸的脏话辱骂着创口满布的社会。没有任何旋律的噪音,反社会,反人类,不讲文明,极端的因素融合成了最初的“朋克”。
最初的“朋克”并没有具有内在的内容,他只是一种发泄方式。就像你在商店买了个假货,你对着天大骂脏话等。没有任何含义。最早的“朋克”们站在大街上敲打着毫无节奏的鼓点,弹奏着噪音,嘴里喊叫着对社会,对政府的不满。每个人都厌恶地避开他们。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,最初的“朋克”们产生了与社会不两立的行为方式,想法很简单,既然你们不喜欢我们,那么我们就做我们,你们也不要想影响到我们。
而后这些噪音,这些赤裸裸背着英国历来绅士形象的行为,激发了越来越多对社会不满的人的情绪,有画画的,有玩音乐的,有服装的,有工人,有农民,一部分正常群体里面的人,在令人反感的社会基调下,抛开了虚伪的服饰,加入进了“朋克”的队伍。
他们的努力,给朋克付与了肉体。如果说“流氓”们制造朋克的灵魂,那么这些“正常”的人群,制造了朋克的血肉之躯。他们从噪音中,找到独特的演奏方式,并且大量引用了摇滚的鼓点,贝斯,电吉他的音乐成分。让朋克音乐从噪音,演变成让人振奋的歌曲。
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,让社会听到不满,赤裸裸的不满。而不是报纸新闻里那修了又补的社论。
随着朋克音乐的兴起,朋克思想已经被定位。它一点也不深奥,很简单。用我的话,用我想说的话,说我的不满。用我的行为,用我想做的行为,去引发人群的共鸣……
灵魂和肉体的出现,注定了他有外壳。
西装革履,这英国的象征让朋克思想影响下服装设计师大为喜爱。抛弃了传统的稳重感。民族风极强的的苏格兰格子上加入了红黑的强烈色彩。摇滚的元素下金属更是不可少。哥特的熏陶中惨淡的装也成为了朋克自己的元素。加入了更多的街头因素,废旧,烂,破,成为了朋克的外壳。
当这股风刮起来以后,甚至没人想象它能像龙卷风一样袭卷整个大不列颠。在最初的朋克思想基调下,更极端,更赤裸的也出现了。反。反对一切,反社会,反宗教,甚至反人类。雌雄同体,崇尚废物,毒品酒精。让朋克显得更加疯狂,荒诞。
朋克像一个废品堆里面的闪耀的钻石,激起了更多人的关注。朋克也像一个巨大的猛兽不断强大自己,吞噬金属元素,哥特元素,摇滚元素,一切可吞噬的。并在时间的洪水下发展至今。
如今的朋克已经不是真正的原始朋克。那无光的极端时期虽然已经被如今华丽的元素掩盖,出现了流行朋克,摇滚朋克,重金属朋克,哥特朋克,说唱朋克……
他们或许已经完全不一样,甚至互相不承认对方。
但无可否认的是,“用自己的声音说自己的话”这至高无上的“信条”洗礼着每一个朋克爱好者。